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198 天前,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,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。

计算机网络参考模型

一、OSI 参考模型

1、由于早期计算机厂商使用的私有的网络模型,由ISO在1984年颁布了OSI参考模型,将网络分为七层

  • 物理层:二进制数转换传输的电信号或光信号(建立、维护、断开物理链接)
  • 数据链路层:建立逻辑链接,进行硬件地址(MAC)寻址、差错校验
  • 网络层:进行逻辑地址(IP地址)寻址,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
  • 传输层: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,流控,差错校验
  • 会话层:建立、管理、中止会话
  • 表示层:数据的表示,加密,压缩等等
  • 应用层:将原始的数据转换为电脑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

二、TCP/IP(传输控制协议/网际协议)四层和五层

1、四层

  • 网络接口层
  • 网络层
  • 传输层
  • 应用层

2、五层

  • 物理层
  • 数据链路层
  • 网络层:IP(ARP:地址解析协议;RARP:逆地址解析协议;ICMP:网际控制报文协议;IGMP:网际组管理协议)
  • 传输层:TCP(传输控制协议):传输更加稳定可靠,UDP(用户数据报协议):传输效率更高
  • 应用层:HTTP HTTPS SSH TELNET DNS POP3 IMAP TFTP FTP NTP

三、传输一个文本文件的流程

![image-20220305190754485](.\11计算机网络模型\image-20220305190754485.png)

四、数据的封装和解封装

![image-20220305210023529](.\11计算机网络模型\image-20220305210023529.png)

主机A现在要发送数据给主机B,发现处于不同网络中,进行数据封装

传输层,封装对应端口号,网络层,源IP 是主机A的IP,目的IP是主机B的IP;数据链路层;源MAC是主机A的mac,目的MAC是与主机A直接的路由器的接口的MAC地址

接着进行数据传输,传输过程中,遇到了二层交换机,二层交换机是数据链路层设备,所以解封到数据链路层

根据交换机的工作原理:交换机的里面维护了一张MAC地址表,查看源MAC地址,如果不在自己的表中,进行学习并记录到表中,再查看目标mac地址,如果在,找到对应的接口直接将原始的数据封装进行转发

接着进行数据传输,传输过程中,遇到路由器,解封到数据链路层,查看目的mac地址是否是自己的,如果是就继续解封到网络层,查看目标IP地址,根据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得出,目标IP地址是否可达,如果可达,重新进行二层封装找到对应接口转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