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上次修改于 192 天前,可能其部分内容已经发生变化,如有疑问可询问作者。

路由器的工作原理

一、回顾交换机的工作原理

  • 交换机里面维护了一张MAC地址表,主要记录的是MAC地址和接口的对应关系
  • 交换机在初始状态下,MAC地址表是空的,当收到一个来自某接口(F0/1)的数据时,首先查看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,对照自己的MAC地址表,如果不在表中,将发送方的MAC地址学习并记录到自己的MAC地址表中,并附上对应的接口(F0/1),再查看目的MAC地址,如果目的MAC地址不在MAC地址表中,将进行从接收接口(F0/1)外的其他所有连接接口转发出去(广播方式),此时,目的主机将接收到,其他主机也会接收到,其他主机接收到直接丢弃,目的主机接收到后进行回应,回应的过程中数据同样会交由给交换机进行转发,目的主机这时候就变成回应的发送主机,当交换接收到来自目的主机的回应报文时(F0/10),同样查看发送方的MAC地址,进行学习并记录,并附带对应接口(F0/10),再去查看目的MAC,由于之前已经有记录,所以直接从记录的接口(F0/1)进行转发(单播)
  • 总结:交换学习源MAC,广播数据帧,接收方回应,回应使用单播直接转发

二、回顾路由器相关知识

  • 路由器时属于三层(网络层)设备
  • 网络层所封装的IP头部
  • 网络层功能

    • 进行逻辑地址(IP地址)寻址,实现不同网络(网络地址不等或者说内网和外网分割),强调:内网的IP地址时无法在外网上进行路由)直接的路径选择
    • 去查找目的是否可以到达,如果可以到达,选择一条最优的路径,如果不能到达,直接返回给发送方一个消息
  • 网络层所传输的PDU(传输数据单元)是数据包(IP数据包)

三、网络层IP数据包的格式

  • IPv4的

    • 版本:标识当前使用的IP版本(IPv4,IPv6)
    • 首部长度:由于IP数据报文的首部有一个可选项,造成首部长度是可变,所以需要定义
    • 区分服务(服务质量/优先级和服务类型):为了保障更好的服务,主要是在IP层做Qos
    • 总长度:主要用来标识整个数据包的长度
    • 标识、标志、片位移:上层来的数据到IP层会被分片,这几个字段用来对数据包进行标识,使数据到达目的端重组的时候不会乱序
    • 生存时间(TTL值):数据包在路由器转发消耗时间的如果小于1秒,TTL就会减1
    • 协议:标识上层数据是使用的何种协议(TCP是6或UDP是17)
    • 首部校验:校验数据报文的首部
    • 源地址:发送方的IP地址
    • 目的地址:接收方的IP地址
  • IPv6的

四、路由器的工作原理

1、路由

  • 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转发过程(跨网络访问)
  • 包含两个内容:

    • 确定最佳路径
    • 通过网络传输信息

2、路由器的工作原理

2024-03-11T09:40:41.png

  • 路由表

    • 直连路由:当路由器的接口配置好对应的IP地址并开启接口后自动生成
    • 非直接路由:需要手动配置静态路由或者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学习到

3、静态路由

  • 由管理员手动配置,不灵活,而且是单向
  • 特殊的静态路由:默认路由,当在路由器中找不到目标网络的路由条目时,再去查看默认路由

    • 使用场景:一般应用于末节(末梢)网络(网络的最末端)(路由器的一端只连接了一个网络)

4、动态路由

  • 通过某种动态路由协议自动的去建立自己路由表
  •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:RIP OSPF IS-IS BGP IGRP EIGRP